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如何平衡增长与减碳?怎样破解地区差异与技术瓶颈?中咨公司资环部气候应对处处长木其坚在接受《财经界》记者专访时指出:“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用新质生产力做‘加法’,用技术革命做‘乘法’,让发展与减排协同并进。”从政策体系到地方实践,从技术突破到协同转型,他系统解析了中国绿色转型的底层逻辑和实践智慧。
绿色产业成为增长新引擎
《财经界》:平衡经济增长与减碳目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绿色转型中的重要挑战,如何实现这一平衡?
木其坚: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全球第一,为全球提供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亮眼,2024年全年产销量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34.4%和35.5%。动力电池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4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产量1096.8GWh,同比增长41.0%;销量为1039.5GWh,同比增长42.4%。应当说,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不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更是反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装上了重要的“绿色引擎”。
此外,去年以来实施的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正在加快释放政策效能,有力拉动了投资增长、释放了消费潜力,2024年,我国“两新”政策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7%,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7.6%,带动大宗耐用消费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形成节能量约28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0万吨。这项政策不仅是推进“双碳”工作的有力举措,也使更多绿色低碳高质量消费品进入居民生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碳减排。
百花齐放的路径探索
《财经界》:在支持地方绿色转型过程中,地区资源禀赋差异显著,如何处理这样的差异?
木其坚: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地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各不相同。因此,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时,一方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锚定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不动摇;另一方面也必须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给予地方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各地区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的发展路径。
在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将“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作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这一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各地区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减排潜力的差异,允许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碳达峰工作路径。同时,国家通过开展碳达峰试点工作,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具体实践路径。2023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从已公布的试点城市来看,可谓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比如,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发达城市,提出打造“双碳”数智治理体系,到2025年实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数字化全覆盖,探索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又如,广州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定位,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金融、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再如,盐城依托其在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优势,探索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绿色能源示范城市。
在鼓励地方探索的同时,国家也十分注重及时梳理总结各地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模式、典型案例和成功做法。通过召开交流研讨会、出版典型案例集等方式,推动各类型地区互学互鉴,尊重了地区差异,又促进了共同发展,形成百花齐放、良性发展的良好局面。
绿色技术要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财经界》: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当前哪些低碳技术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哪些领域仍需突破?
木其坚: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绿色技术正是本轮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
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需要统筹好创新性、绿色性和经济性。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亟需绿色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来突破传统技术的局限,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果绿色技术仅停留在“高成本、低产出”阶段,无论其绿色性和创新性多么突出,都难以激发企业采用的动力,最终无法形成持续发展的动能。所以我们要推广的绿色技术,不应当是还在实验室中的“工艺品”,而是在现实中已经被切实证明有效的“硬工具”。
近年来,为更好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就进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以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作为牵引,带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促进相关支持政策、商业模式、监管机制更加健全成熟。国家相关部门还定期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并列明每项技术的工艺技术内容、主要技术参数、实际应用案例、生态效益等。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呈现跃升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在绿色低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光伏发电技术持续引领全球,高效晶硅电池和钙钛矿电池的研发和应用不断突破,多次创下全球转化效率纪录,同时成本显著下降,装机容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已进入成熟阶段,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固态电池发展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解决储能难题提供了更多的技术路线选择。在工业减排领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亮点频出,不仅出现了一批全流程、大规模的重大项目,也涌现出多项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的减排路线。建筑节能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装配化装修、超低能耗建筑和被动式建筑技术在绿色住宅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多个领域亟待突破,例如氢冶金、氢能储运、直接空气补集技术等,这里面既有技术突破的问题,也有技术商业化应用成本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譬如可控核聚变等,还处于研发阶段,距离商业化应用还有较长距离。但毫无疑问的是,我国坚持以技术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政策路线是不会改变的,坚信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技术研发的持续推进,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将迎来更多突破,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加坚实、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绿色转型的三个核心要义
《财经界》:最后,请您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我国全面绿色转型的路径和进程?
木其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觉得有几个词比较合适。
第一个是“全面转型”。我国绿色发展的进程,绝不仅仅是一场局部的调整,更是一场全局性、系统性的深刻变革。从能源结构到产业模式,从城市发展到乡村振兴,当下的绿色转型可以说是已经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当中,是一次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的绿色转型。当然,这里面当然会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会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但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终究是大势所趋。
第二个是“先立后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个人认为,“先立后破”是我国推进绿色转型需要秉持的最重要原则之一,体现了对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多重关系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长期、政府与市场等多对关系,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不松劲,也要综合判断节奏力度,不能搞碳冲锋,也不能搞运动式降碳,要坚持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
第三个是“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质还是发展,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球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唯有依靠创新,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难题,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一场技术革命和模式变革,既需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又需要开辟全新的发展空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的引领作用。只有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绿色转型的主动权和安全性。坚持自主创新,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