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文章首页 文章分类 切换频道

东方证券唐子佩:ESG+模式将成为长期资金配置新选择

2025-08-19 15:1711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 上海报道

8月16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东方证券主办、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战略支持的第三届21世纪“活力·ESG”创新论坛在上海隆重举办。

在上述论坛上,东方证券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唐子佩发表主旨演讲,以《ESG金融革命:负责任投资重塑资本价值逻辑》为主题,从资本市场视角深入剖析ESG理念如何重塑资本价值判断标准,通过政策演进、现实挑战、融合路径与实践案例四大维度,揭示ESG成为“核心支柱”的底层逻辑。

当前,ESG作为投资与企业评估的范式,核心是在决策中统筹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考虑ESG因素的责任投资,旨在推动企业将社会环境要求融入业务核心,通过风险管理实现长期价值创造。”唐子佩表示,当前,从政策框架到估值模型,从国际博弈到本土实践,一场资本逻辑的重塑正深度展开。

从国内政策动态来看,2024年成为ESG发展的关键转折年。沪深北交易所强制要求重要指数成分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国资委将ESG深度嵌入央企治理体系,配套“一利五率”考核指标。唐子佩强调,从投资视角看,ESG正通过价值重估与长期投资的深度耦合,重置市值管理的底层逻辑。

他进一步表示,这种定位转变源于ESG与市值的深层协同效应:一方面,高质量ESG实践能降低运营风险与法律成本,提升盈利确定性与可持续性,构成长期增长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强制性信息披露增强透明度,减少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估值波动性,从而吸引险资、社保等长期资本入局。

“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资金对估值稳定性要求更高,ESG+模式将成为长期资金配置新选择。”他表示。

中国特色ESG披露体系更凸显“双重重要性原则”:既关注环保罚款等直接财务影响,也重视企业信任等社会影响,同时涵盖乡村振兴、科技伦理等特色议题,使中国ESG框架既对接国际标准,又契合中国式现代化需求。

尽管政策推动力度加大,ESG投资仍面临深层次挑战。唐子佩直指核心问题,ESG投资长期处于倡导阶段,直接原因是没有解决激励不相容的问题这种困境并非中国独有,但国内呈现三大鲜明特征:

一是部分企业动力不足,视ESG为负担。实则ESG本质是企业抗风险、提效率的工具,而非成本消耗。

二是评价体系亟待完善,评级结果差异显著。同一企业在国内多套体系中差异显著,根源在于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

三是周期错配问题突出。“ESG见效需5~10年长期培育,但市场耐心资本周期多为3~5年,难以支撑ESG价值释放。”

唐子佩强调,监管层正通过“动真格”的政策创新破解困境:2024年上交所将ESG评分差的股票从上证180中剔除;2025年要求公募基金持股超5%须参与公司投票,倒逼机构明确ESG立场,推动长期投资与ESG理念深度契合。

他进一步指出,好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依赖隐形资产——员工忠诚度、透明度等ESG要素,“如同研发投入被视为长期资产,ESG本质是帮助企业‘挣看不到的钱’。”

如何破解困境?唐子佩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全周期内嵌”的解决方案。定性层面需验证管理层承诺真实性,定量层面要量化环境诉讼对现金流的影响、员工满意度与市盈率的关联等具体价值。

MSCI数据显示,亚太市场ESG评级高的公司长期收益显著跑赢大盘,因其合规严格、抗风险能力强,在危机中展现更强韧性,这种优势直接反映在投资回报上。

唐子佩以东方证券实践为例,阐述金融机构如何落地ESG理念。公司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公司战略,完善架构与机制,及时识别并管理重要性较高的可持续相关风险及机遇。在投资端通过流程再造,形成“投前筛查、投中监控、投后评估”的全周期管理,将ESG深度嵌入价值创造链条。

这种实践获得市场认可:2024年东方证券在MSCI ESG评级中保持AA级。金融与实体的正向循环就此形成——投资者获长期回报,企业获得发展资金,全社会共享可持续发展成果,这才是金融支持实体的长期逻辑。

唐子佩总结道,ESG金融革命的核心是找到“激励相容点”,让负责任投资成为资本增值与社会价值创造的共同引擎。

“当ESG从合规要求转化为内生动力,从非财务因素升级为核心资产,资本逻辑将真正实现从短期逐利到长期共生的重塑。”他表示。


点赞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分享 2
国家能源局:预计三年内全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
(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新型储能规

0评论2025-09-223

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发布《净零技术展望》 针对本土钢铁行业列出3种主要解决方案
(来源:易碳家)  8月21日,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在英国政府官网发布《净零技术展望》(下称

0评论2025-09-223

渤海湾“海底草原”生态修复再造“蓝碳”
中新社河北唐山9月15日电 题:渤海湾“海底草原”生态修复再造“蓝碳”  作者 赵丹媚 艾广德 肖光明  清晨,巡护船从河北省

0评论2025-09-224

国务院吹风会实录:碳减排工具已撬动1.38万亿贷款
(来源: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9月11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举办。其中提到绿色金融、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内容,文

0评论2025-09-222

WWF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技能大赛,共促绿色金融创新与实践
新浪财经 2025年9月16日,广州——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WWF北京代表处”)等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的“粤

0评论2025-09-223

当人工智能遇上生态治理,能带来哪些变革?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数字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给各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

0评论2025-09-226

12个工厂加入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网络
新浪财经2025年9月16日,瑞士,日内瓦——12家制造企业近日加入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网络(Global Lighthouse Network)。至此

0评论2025-09-223

海尔ESG成果入选“2025年ESG实践优秀案例”
【天极网IT新闻频道】随着ESG理念在中国市场从小众探索发展为主流刚需,ESG已成为企业重塑竞争力、开拓新增长极的核心抓手。作为

0评论2025-09-223

美国退了,欧盟松了,中国ESG的机遇来了
企业观察报2025年已过去四分之三,ESG事业在这一年的发展可谓频遭挑战。一方面,在政治风向逆转以及种种经济问题的影响下,美国

0评论2025-09-225

科技驱动+责任引领:解析维信金科ESG发展之路
身边24小时2025-09-18 16:11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下,环境(E)、社会(S)与公司治理(G)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与长远发展

0评论2025-0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