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央企在各方面始终走在前列。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ESG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2024年4月,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标志着中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步入强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这也意味着,探索高新、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央企发展的“必修课”。
长江商报资本战略研究院注意到,国资央企的ESG实践总体表现突出。国资委数据显示,2024年发布ESG专项报告(仅指可持续发展报告和ESG报告)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有343家,其中171家公司引用了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或参考模板,引用比率达到50%。
同时,110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今年首次披露ESG相关报告,其中61家引用了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或参考模板,应用比例达到55%。
可以发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报告披露率远高于A股市场39%的披露率,基本实现“全覆盖”目标。
从企业披露信息看,近六成企业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ESG领导机构,四成将ESG绩效纳入管理薪酬考核范畴,近九成明确ESG工作主管部门处室,较2023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20.4%披露企业将ESG融入品牌或影响力建设;14%披露企业参与过ESG标准制定工作,15.6%披露企业开展ESG课题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日前发布的《2024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最佳及优秀实践案例》显示,中国石化、中国神华、中国移动、华能国际、中国中铁、中国建筑等多家央企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入围最佳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