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07:19 来源: 中国证券报
ESG理念在全球加速渗透,国内生猪养殖企业正从粗放经营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据Wind数据统计,近五年来,A股生猪养殖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持续提升,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头部企业不断完善ESG信息披露框架。智能化猪舍、空气过滤系统、减排技术等创新应用,让传统养殖业摆脱了“脏乱差”的标签。
然而,行业ESG实践仍面临国际评级偏低、数据透明度不足等挑战——MSCI评级显示,国内头部生猪养殖企业ESG评级多为B及以下,碳排放统计、动物福利等议题的披露亟待加强。
生猪养殖企业出海提速,ESG已成为企业布局东南亚市场的关键抓手。专家表示,提升生物多样性、劳工权利、循环经济、食品健康等议题的信披透明度,构建气候风险预警、劳工权益保障等系统性机制,是这类企业走出国际ESG评级困局的核心路径。
智能化转型驱动ESG实践升级
日前,牧原股份发布2024年度ESG报告,这是牧原股份连续12年披露CSR/ESG报告。牧原股份2024年度ESG报告,从规范经营、食品安全、绿色低碳、合作共赢、员工关怀、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披露。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企业ESG信息披露工作持续改善,ESG实践能力不断提升。Wind数据显示,按照申万行业分类,过去五年,10家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披露率有所提升。
具体来看,牧原股份自2022年开始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调整为ESG报告,并按照ESG报告框架披露相关信息。在2024年度ESG报告中,牧原股份共列出24项实质性议题,并明确了议题的重要性排序,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废弃物与污染管理、公司治理等被列为非常重要议题。
新希望连续16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并在2019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按ESG理念确认实质性议题。从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来看,产品质量与安全、三废排放管理等被该公司列为高度重要议题。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企业ESG实践取得了哪些进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亮点主要在于厂房智能化和生产科学化。以前生猪养殖方式粗放,三废排放问题比较严重,猪的养殖品质也较差,容易生病。如今,智能化厂房环境清洁,猪生长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近年来,新希望、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上市生猪养殖企业均在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布局,以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的实地调研,智能技术持续赋能,促使生猪养殖从“脏累活”变成了“环保活”。在牧原股份内乡肉食产业综合体园区,记者发现,21栋养猪楼外的空气十分清新,以往的猪臭味没有了。工作人员介绍:“猪舍内的气体经过楼顶的智能过滤系统排到了室外。”
在猪舍内,记者看到,溢流排污装置自动将猪舍板下粪水清理干净,减少了饲养人员工作量。智能空气过滤系统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等疾病。智能巡检机器人来回移动,24小时监护猪的生活起居。饲养员通过手机就能实时获知每头猪的健康状况。
数据透明度有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新希望、温氏股份在MSCI的ESG评级均为B,牧原股份评级则为CCC,A股头部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在ESG国际评级排名中居后。这一结果暴露出,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企业的ESG实践与国际标准仍存在差距。
在施懿宸看来,当前生猪养殖企业碳排放数据披露尚需完善。“沼气中含有温室气体甲烷,会造成温室效应,需要相关的数据统计。猪的排泄物会产生沼气,企业对沼气的处理应做好披露。此外,生物多样性也缺少披露,因为盖厂房可能会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施懿宸表示,企业对于气候应对、劳工权利、循环经济(例如排泄物处理)、食品健康(例如是否使用了抗生素)等议题需要提升披露透明度。
从2024年度ESG报告来看,上市生猪养殖企业进一步完善了相关议题的披露。
例如,在牧原股份2024年度ESG报告中,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管理、动物福利等被纳入实质性议题。
牧原股份从多个维度披露温室气体减排实践。2024年公司温室气体减排价值529.14万吨CO2e,温室气体总排放强度0.9052kgCO2e/kg猪肉(根据2023年度核算范围及标准计算),比2023年下降6%。低豆日粮中豆粕占比7.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全国有效推广后,预计每年可节约大豆2000万吨,每年减少氮排放8.3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6.13万吨CO2e;研发并应用无供热猪舍,减少标煤使用40.74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05.93万吨CO2e;猪舍空气过滤和降氨除臭技术减少氨排放3.17万吨,相当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4.84万吨CO2e。
如何进一步改善生猪养殖企业ESG国际评级水平?MSC咨询创始人、CEO谭亚幸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生猪养殖行业对ESG理解不足,也缺乏相应的意识。
“很多企业并不理解动物福利、水资源利用等,但企业可以理解并希望做到的是,如果上了某个项目后每年能节水18%,相当于省了180万元。”谭亚幸举例称,ESG本质上是识别风险的一种方法,生猪养殖行业受气候、周期等影响较大,提升生猪养殖企业的ESG意识,最重要的是让企业认识到ESG与公司经营的风险和机遇息息相关。
具体到操作层面,施懿宸认为,动物福利、水资源利用、碳排放等议题均可量化呈现。企业需要第三方机构对碳排放数据进行核查,需要厂商进行相关投入,例如安装检测设备,披露的数据才有可信度。
在成本与ESG实践平衡方面,“产品质量与成本正相关,若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买单,厂商实现规模经济,成本就会下降。若采用速成模式进行养殖,企业使用抗生素、廉价饲料,省略工艺程序,就会影响生猪品质。企业需要在质量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平衡点则是技术驱动。”施懿宸认为,技术可以实现降本增效,保障劳工权益。用区块链技术追踪供应链数据,保障食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透明。整个养殖生产流程透明化,产品品质有保障,这有利于生猪养殖企业提升ESG评级水平,同时会带来产品溢价。
构建系统性风控机制
做好ESG实践和信息披露是生猪养殖企业实现顺利出海的要求。
4月15日,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上市。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当前公司持续探索海外业务,拓展发展空间,此次发行是其实施出海战略的重要一步。
2024年,牧原股份与越南本土养殖公司BAF达成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养猪技术服务方案、硬件支持、人员培训等,致力于提升越南当地生猪养殖企业的养殖水平和管理能力。牧原股份表示,公司海外业务团队正在熟悉当地市场及产业发展状况,将根据未来战略发展需求制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发展模式及目标。
实际上,不仅是牧原股份,新希望、海大集团等也纷纷选择深耕越南市场。
生猪养殖企业出海,ESG先行。一方面,生猪养殖企业提高ESG披露水平,有助于提升ESG国际评级、做好企业市值管理、增强国际市场对企业的认知;另一方面,提升ESG实践能力缘于应对海外市场风险的要求。
谈及生猪养殖企业在东南亚市场需要面对的挑战,施懿宸认为,软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能掣肘企业的ESG实践。“生猪养殖企业需维护当地劳工的权益,完成对本土员工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工作,还要注意福利待遇的差异问题。”施懿宸表示,企业使用本土员工,希望可以降低成本,但要符合当地劳动法规。若当地政策不透明或缺少对应法规,可能给企业相关措施的落地带来困难。
谭亚幸表示,在ESG价值链中,气温变化、极端天气等气候风险,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市场调整、政策转型风险,都是生猪养殖企业需要面对的挑战。“自然灾害可能给生猪养殖企业或农场造成损失,供应商是否具备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企业能否及时调整采购地区和采购策略,这些都是ESG层面关注的议题,也是生猪养殖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谭亚幸说。
生猪养殖企业在拓展东南亚市场过程中,既要把ESG作为战略支撑点,又要构建系统性应对机制。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针对劳工权益、气候风险、政策适配等关键议题,生猪养殖企业需系统化构建ESG管理架构,将国际ESG准则与本土化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员工技能培训体系、完善福利保障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规化运作。同时,深化技术输出模式,将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疫病防控体系等硬核能力转化为标准化服务方案,搭建气候风险预警模型,提升供应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