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网
2025-09-24 14:54
9月19日,以“理念与实践并行 发展同质量共生”为主题的2025华夏ESG管理体系大会在北京召开。提高上市公司ESG报告质量,成为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
“‘十四五’期间,中国ESG从萌芽到快速生长,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为‘十五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和开端。” 这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 研究院院长柳学信观察得出的结论。“十四五”期间,ESG发展迅速,也获得了金融的大力支持,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的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迅速扩张。2024年,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居全球首位。其中,大部分资金流入了绿色基础设施、清洁能源产业等领域;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居全球第二,自2019年之后增速一直高于一般贷款总额增速。他认为,ESG已经成为各家企业发展的必选项,正在赋能企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整个能源行业以及企业,都非常关注ESG。”兖矿能源董事会秘书处正高级工程师杨继贤说。他介绍,兖矿能源非常注重ESG管理体系建设,以体系建设提升企业ESG管理水平、强化内功。此外,他们还参与外部的评级,特别是国际、国内权威的ESG评级机构对企业的ESG评价,通过外部的评价,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形成内外结合持续推进的闭环。
杨继贤认为,企业引入ESG管理体系,能让之前比较零散、局部的做法,升级为更加全面和系统。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形成合力,从上到下形成有效的传递网络,有利于ESG从上到下的落地,形成更加全面有效的管理。“企业引入ESG体系,能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杨继贤总结。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加强ESG信息披露,是企业做好ESG工作的重要抓手。
“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和鉴证企业数量,都有较大上升空间”。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辛斌在会议上说。A股的上市企业45%左右的企业做了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接受第三方鉴证的企业约为10%。这个数据均在持续上升,但和一些欧美等市场相比,仍有差距。相信中国ESG披露及鉴证市场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柳学信在调研中注意到,部分企业口头上重视ESG,公司管理方式和业务的部分,并没有相应的ESG管理体系。他认为,ESG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是价值创造的过程。如果企业想获得较好的ESG评分,实际工作并未执行好,就是本末倒置,涉嫌漂绿。企业应该先把ESG工作做好,在实践中执行好,发布ESG报告宣传展示成绩,才能获得一个好的评价和评级。企业践行ESG理念和评级分数,就像冰山,分数只是露出水面部分,真正决定ESG成效和ESG高度的是企业在冰山水下的实际工作部分。
“有些公司的ESG报告,充斥着无知和傲慢,几乎沦为自我表扬稿。”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施涵直言不讳。他指出,企业应将ESG深度嵌入自身商业模式和核心业务,以高质量的ESG报告提升透明度与责任感,从而真正推动可持续发展管理。这种良性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摸索与持续迭代。
施涵认为,可以通过“三步走”逐步提升ESG报告的披露质量。第一,ESG信息披露的历史远短于财务报告,但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进程。即便财务披露已有严格规范,仍存在企业拖延、不披露甚至造假的情况,并因此被强制退市或遭受法律制裁。所以,ESG报告也必需提高其强制性和法律约束。第二,ESG报告需不断提升规范性和可比性,监管层应出台明确的量化指标指引,推动披露由定性走向定量。第三,应稳步推进第三方独立鉴证。正如财务报告必须经审计一样,ESG报告的可信度也依赖独立鉴证。若鉴证意见不达标,报告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同时,独立鉴证机构自身也需接受有效监管。
“只要社会各方持续推进,无论是企业的ESG实践,还是ESG报告的质量,都会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施涵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