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文章首页 文章分类 切换频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瞄准一个目标,坚持下去

2025-08-14 10:5230

 来源:新浪财经

   2002年12月,我收到恩师丑纪范院士寄来的贺卡,贺卡随附了一封长达6页的书信。信中详述国内大气学科的发展状况,殷切希望我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回到母校兰州大学筹建大气科学学院。

  彼时,我已在美国工作10年。面对恩师的召唤,我毫不犹豫答应了。我愿意回到祖国、回到西部,贡献平生所学,实现人生价值。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剧烈、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化机制是亟待研究分析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虽然西北的办学条件比不上北京、上海,但是这里有着绝佳的气候观测条件。在这里做学问,地理的劣势恰恰是科研的独特优势。

  回国之初,学校拨付了一笔宝贵的经费。当时很多老师认为,这笔钱应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我力排众议,决定将资金用于修建观测站。在国外工作多年,我深知一手资料对于取得原创成果、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性。

  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气候系统的综合集成观测,美国在俄克拉何马大平原率先建立了ARM气候观测系统。但国内还停留在简单的单要素观测阶段,我就筹划着建立西北地区独立的气候观测站。

  经过多方考察,我们选择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萃英山建站。那时,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我和学生们肩扛手拉,在冰天雪地中把设备一步步拖拽到山顶。2005年,在海拔1970米的萃英山顶,我们建起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观测站(SACOL),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气候长期连续综合集成观测的空白。

  正是在萃英山顶,我确立了贯穿至今的治学信念:立身荒漠、追求梦想、创建一流。

  大气科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主要描述风云变化过程,涉及自然科学诸多领域。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对气象变化进行预测,截至目前,这一领域还有很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这驱动着我每天早起阅读前沿文献,不断思考、探索。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往往从不起眼的问题中发现创新点。有一次,学生问我,地球上的氧气从何而来?我回答说光合作用。后来的研究证明,氧气并非来自光合作用,而是与地球的形成演变关系密切。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深入了对地球氧循环的探索,研究成果已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创新成果不会凭空而降,而是要在日常学习中培养洞察力,抓住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只发现问题也不行,发现问题后,还要有坚持研究下去的决心,否则也出不了成果。努力或许不一定有回报,但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不同。正是每日每时不息不止的量变,才造就了学术上一项又一项的突破性成果。

  20多年间,我带着学生徒步荒漠、攀登高原、穿越冰川,在野外搭帐篷、在农家睡土炕,亲历“北风卷地白草折”的肃杀,也感受“大漠风尘日色昏”的苍茫。我们在荒漠中埋头苦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我们自主研发了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少数几个可以自主研发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的国家;

  我们在北方7个省区近150个站点采集2100多个积雪样品,构建观测数据集,填补了我国积雪中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的空白;

  我们在干旱气候预测中结合历史气候演变数据,提出了动力—统计相结合的半干旱气候变化预测方法,在国际上开创了气候预测的新方法和荒漠化评估的新途径。

  …………

  2017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这正是由我们的治学信念结出的硕果,也是对我们治学之路的重要肯定。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处公路旁,有一行巨幅标语,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很喜欢这句话,我常跟学生讲,我们的成果怎么可能不是世界一流呢?我们一定是一流的!因为我们把学问做在西北大漠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为气象科学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延长预报时效,更早对灾害性天气提出预警。目前,我的团队正在构建一个生态安全大模型,致力于生态安全理念推广,呼吁共同保护人类家园。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荒漠化治理,联合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全球气候治理。

  现在团队里的一批年轻学者纷纷成长起来,我常对他们说,人生很短暂,能干成一件事不容易,一定要瞄准一个目标,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下去。因为,正是靠着这种信念,我们扎根西北,把地理劣势转化为科研优势,脚踏实地朝着“创建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目标坚定前行。

  (作者:黄建平,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本报记者王冰雅、尚杰整理)

 


点赞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分享 0
7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6.7%
2025-08-14 08:27:24人民日报   作者: 记者欧阳洁据海关统计:7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6

0评论2025-08-142

普惠还要可持续 惠民保将迎来分层精准定价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聂国春)近年来持续火爆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俗称“惠民保”)业务迎来了监管新规。金融监管总局日

0评论2025-08-142

钢铁大省闯绿关!资金缺口1400亿,这局怎么破?
■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8月5日,山西太原。在由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共同主办的“资源型地区焕新研

0评论2025-08-142

环境专家张修玉:因地制宜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四难”
  应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以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林下经济预期收益权、生态补偿收益权、农副产品仓单等绿色信贷产品  今年是

0评论2025-08-142

英国研究显示人类与自然的联结度220年来下降超60%
(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关于地球科学的国际期刊《地球》(Earth)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自1800年

0评论2025-08-141

对话CDP气候变化总监:气候行动正从公关宣传转向核心商业战略
 文 | 新浪财经李欣然、刘浩(实习)  在气候行动空前紧迫的当下,让更多企业意识到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与机遇显得尤为重要。

0评论2025-08-141

可持续发展表现卓越 获“黄金时代ESG大奖(企业)”嘉许
格隆汇香港中华煤气肩负社会责任,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近日在“智龄世代杰出大奖2025颁奖典礼”上获颁“黄金时代ESG大奖(企业)

0评论2025-08-141

赵锡军:ESG信息披露倒逼企业从“说”到“做”
人大重阳2025-08-13 19:31 近日,财政部官网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从九大方

0评论2025-08-141

以生物科技为基,嘉必优构建行业特色ESG生态
新闻晨报2025-08-12 10:40在近日由财联社与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联合推出的最佳ESG科创板上市公司榜单中,嘉必优成功

0评论2025-0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