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聂国春)近年来持续火爆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俗称“惠民保”)业务迎来了监管新规。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发布《关于推动城市商业医疗险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突出普惠定位、坚守商业属性、规范精准定价、提升服务能力、共建良好生态、注重统筹规划六个维度全面规范惠民保业务,推动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惠民保类产品在多个城市快速扩张,其普惠保障价值初步显现。《通知》为惠民保产品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既要突出普惠定位又要坚守商业属性,只有回归市场化、专业化经营本源,实现差异化定价,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强调普惠定位
近年来,惠民保因政府“背书”、低门槛、低保费、高保额等特点在多地落地并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共有惠民保产品298款,参保人次已超过1.68亿。
与商业医疗险相比,惠民保的优势在于低门槛、低保费和高保额。在参保方面,只要是社保参加人就可以投保,无职业和年龄限制,也可带病参保。费用方面,只要花上一两百元,就能满足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部分医疗需求。
以参保人数规模最大的“沪惠保”为例,过去4年累计参保人次突破2600万。截至2025年3月底,累计赔付金额超22亿元,单人累计赔付最高超过300万元,惠及几十万家庭。而最早开展惠民保业务的“深圳惠民保”,2025年仍保持保费每人88元不变,但保障内容全面优化升级,受到大众青睐,其2024年度参保人数达609万,位居全国前列。
复旦大学许闲教授团队去年底发布的《2024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指出,惠民保整体迭代表现出“保障提升”“责任多元”的显著特点,有效减轻了居民医保目录内和目录外高额的医疗负担,也为参保人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有力地弥补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缺口。
对此,《通知》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保险公司优化产品供给,及时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应用纳入责任范围,努力扩大惠及面,提供覆盖广泛、公平可得、保费合理、保障有效的保险服务。
破解不可持续难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地区的惠民保呈现赔付率高、不可持续的特点。南开大学《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报告(2024)》数据显示,当前,惠民保项目参保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公开过参保率数据的53款惠民保产品参保率均值为18.9%,远低于学界认为的单一险种能够有效分散风险的参保率临界值(70%—80%)。
曾经参加过“北京普惠健康保”的许先生8月9日对记者分析说,惠民保投保不分人群,老年带病体的赔付风险较高,要维持下去的话,只能涨保费或者提高免赔额,这样又容易流失健康人群,所以惠民保的可持续性堪忧。
在保险业人士张先生看来,许多地方的惠民保项目能够成功推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深度参与和信用“背书”。这种模式模糊了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边界,使得产品定价往往脱离了纯粹的风险精算。《通知》明确要求惠民保“应当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正是要斩断这种不健康的依赖,迫使保险公司回归商业经营的本质。
根据《通知》,各保险公司要按照商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开展业务,坚持保费收取与保障程度相适配、扩面提质与商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规范经营和诚信服务促进业务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保险消费者满意度。
据了解,部分地区的惠民保出现了保障责任不清、定价基础薄弱、产品高度同质化、销售误导等问题。为维护市场秩序,《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应当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开展城市商业医疗险业务,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水平,不得搞低价无序“内卷式”竞争,不得进行垄断性、排他性销售。不得违背商业保险经营原则,预先设定赔付率或设置基金池,不得对已签订的保险合同赔付条件进行当年调整。同时,保险公司应当加强产品销售适当性管理,要会同销售渠道落实免责条款说明义务,防止夸大保险责任、隐瞒免责事项等销售误导行为,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力推分层精准定价
过去,惠民保往往一城一价,费率统一。不过,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多地惠民保出现了不同版本。
例如,“春城惠民保”分为69元的基础版和159元的升级版,由于价格不同,二者的保障责任和赔付比例也有所不同。其中,前者医保范围内医疗费用赔付比例为70%,后者则为80%,而且69元基础版不包含医保范围外医疗费用、质子及重离子医疗费用等保障责任,而升级版则涵盖上述保障责任。“达州达惠保”2025版甚至推出了普惠款、优选款、安享款三个版本。
除了产品分层,引入健康管理也是今年惠民保的亮点之一。惠民保产品正通过为参保人提供疾病早筛、中医调理、健康知识科普、健康测评、心理辅导等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参保人前端的控费管理。
此外,部分地区的惠民保虽然定价统一,但在理赔策略上略有差异。例如,“北京普惠健康保”和“沪惠保”对健康人群和既往症人群给予不同的理赔比例,或者给予未出险人群更低的免赔额。
这正是监管部门乐见的发展方向。《通知》明确,惠民保应规范精准定价。要遵循风险对价原则,实现差异化定价,原则上应当基于不同群体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相应的责任分级或费率分组,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公平性和适配性。
在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看来,《通知》的重点是希望惠民保的经营回归商业属性。而要实现商业可持续,精准的风险与客户分层、差异化定价是重要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产品定价不会和以往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将告别同质化,产品形态未来会更加多样化。”许闲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惠民保在特药保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白皮书(2025)》数据显示,全国惠民保2024年纳入药品总数达672个,较2021年增长1.8倍,其中包含299款内地上市的肿瘤创新药。
“未来惠民保将会把更多创新药、罕见病药纳入保障范围,提升保障深度。”张先生表示,通过打造“医、药、保”闭环,做好风险减量,保险将不再仅是支付方,而是成为整合医疗健康资源、提升服务效率的枢纽。